首页>教育论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文通识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0-02-06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人文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大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全面加入人文通识课程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8年以来开设的全院必修课程《人文学通识》为例,阐述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加入人文学通识教育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探讨了课程开设三年来的实际效果、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经验;分析了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和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反思。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 24-0319-0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学报类正式期刊。本刊将一如既往地突出原来的办刊特色,不断提高质量,努力为繁荣学术、发展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本刊主要刊登政治、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人口、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读者对象是高等学校师生、中等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1 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些年来,大学教育中融人人文通识教育业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本质上来讲,大学教育的实质本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学生首先成為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行各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具体要求逐渐变得机械化和模式化,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而忽略了“人”的培养,造成了一些学生在离开校园后由于缺乏作为“人”的基本素养、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操,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前这个充满变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看来,大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主义”的回归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

  从笔者所供职的高职院校看来,似乎职业教育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强调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本质属性,显得并不那么需要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实不然,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当重视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当今全社会提倡“工匠精神”、“匠心中国”的大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应该坚持“以人文本、以人为重”。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鼻祖、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的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就曾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个合格设计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具有一定审美判断、能够正确感知周遭世界并做出合乎逻辑与道德规范回应的人才能被称为是一个正常的“人”。而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培养的一些学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对于周遭环境与世界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和审美判断缺失;人生理想缺失;文化知识水平低;阅读写作能力差;沟通与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缺少创新意识等。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文化修养、审美、创意、理解、沟通和表达的学科,随着建立创新型社会成为主流大势的情况下,只拥有熟练技巧而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单一型”人才必然会遭到淘汰,社会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呼声也愈加高涨。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唯有扎根于人类所创造的悠久文明和本民族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从古往今来的伟大的哲人、艺术家、思想家所创造的宏伟文化宝库中去寻找创新的灵感,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进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的问题,别无他途。只有在既重视人文知识修养的同时不断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才能使学生逐步摆脱上述问题。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白只有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能以此为基础搞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这已成为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2 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自2018年以来增设《人文学通识》课程,总课时量为64学时,单学期学时为32,每周4个学时,分别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授课。课程以人文学科中所涵盖的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哲学与宗教为主要内容,采取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方法,重点考察学习古今中外的卓越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电影导演、戏剧家、哲学家和著名宗教人物所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智慧思想,系统地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带领学生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扩大视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人文学科知识系统。使学生既可以纵向了解各个人文学科相关专业的历史发展、表现手法和创作内涵,同时也可以横向的进行类比,从不同的学科创作方法中吸收营养,增加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本专业学习。

  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意的思维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必要的审美能力。纵所周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水平、与众不同的创新创意思维和良好的审美鉴赏水平,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反过来掌握了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更好地指导专业技术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方面采取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同步进行,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的方式,尽可能从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方面甚至以“讲段子”式的方法调动课堂气氛。避免由于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理论知识较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由于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较为忽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在课程具体实施时增加了较多的互动环节:比如在讲授文学部分时,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著名情节进行还原并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美术部分由老师准备高清印刷作品和各类复制艺术品进行实物展示;音乐部分邀请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现场表演等,真正使学生能够热爱艺术、融入课堂,从而真正提升自已的人文修养水平。

  因为人文艺术学科的专业独特性,光靠一周4个学时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要使学生对人文艺术感兴趣,就必须带领他们实地感受,开展校外课堂,走进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社会公共机构中真切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倚靠社会公共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高水平音乐会、戏剧和电影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使校外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人文学通识》课程以来,多次以授课班级为单位前往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等当地多家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现场观看展览和演出,学生在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展览熏陶下获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此外,學院还搭建了荣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高职组二等奖、省级一等奖的“谈石斋文化艺术长廊”这一平台,定期举办各类型专业和文化讲座论坛;学习社团开展书法绘画临摹鉴赏课,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更好地营造人文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课堂、学术讲座、校外课堂多管齐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沉浸在一个具有学术气息和人文精神的环境之中。

  3 问题与反思

  课程开设近两年以来,大量学生开始呈现积极面貌,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和精气神有了长足进步,专业课程完成的作品质量和审美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由于授课教师大多是艺术设计专业出身,受制于专业背景和知识系统,对于偏理论课程和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并不能做到十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使得授课效果时常会出现波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集中优势资源、建立活页式教学档案库和细化教学标准的方式,既偏重于授课教师个人知识储备同时有意识的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教学资源补强,使教师随时能够根据课程进度需要调取教案、PPT等教学资源,从而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使教师能安心的上好这门难度较大的课。

  从学生角度看来,仍然存在“机不离手”、“从不抬头”等普遍性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增强互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准备例如“手机休息站”等手段,利用教师权威和学校课堂管理规定进行严格约束。

  课程时间周期较短也是制约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制于高职院校的学制和实训课程占用大量学时,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班级学习QQ、微信群里定期推送优质展览、音乐会信息和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即使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还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设计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 凯.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J].传播力研究.2019( 25):221.

  [2]潘赐璇.当代中国高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62~65.

  [3]和彩霞.关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学方面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6(13):219.

  [4]胡莉.人文艺术素质培养与艺术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8 (10):172-173.

  [5]谷海凝.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艺术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构建研究[J].品牌,2014(10):117.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