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黄河水文化传播方式主要以线下活动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使用的普及,线下活动方式已经无法支撑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黄河水文化的传播应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新平台,从传播的可视性、趣味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全面提升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加快推动黄河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扩大黄河水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影响力。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文化传播;数字化;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应用》(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主办。是中国电子行业、IT领域的科学技术类权威期刊,发行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河源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被誉為中华母亲河,因其流域面积广,生活在黄河流域沿线的民族众多,几千年来孕育形成了一条以黄河为纽带的多元文化带。人们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神话、谚语、民俗、民族体育等多样的形式,在这条文化带上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化,形成了黄河水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1]
过去几千年来,黄河水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颂以及在木头、石头、金银器皿等实物上记载文字和图片进行传播。但是,这些传播方式都需要借助真实存在的交流场所或物件器皿作为传播介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众对通过电子书、动画、音乐、视频、虚拟游戏、社交媒体等方式了解世界。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实现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数字化,促使黄河水文化以更加细致、多元、生动的形式呈现,达到对黄河水文化的传播、推广、资源开放、教育培训等目的,增强黄河水文化的软实力。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黄河水文化传播提供新平台
繁荣黄河水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让更多的大众关注黄河水文化的成就以及来之不易的成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让那些在黄河流域范围之外生活劳作的人们,让更多的当代青年人,愿意从内心了解黄河水文化,并有足够的渠道和资源感受黄河水文化的魅力。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时效性和成本节约性,想要了解黄河水文化的大众,只需一台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或一台电话手表,就可以接入互联网传播空间,访问以黄河水文化为主题内容的网页或者应用。以微信为例,黄河水文化可以利用微信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等形式定时推送与黄河水文化有关的内容,展示黄河水文化创意或民俗手工艺产品,更好地激发用户对黄河水文化传播的意识。不仅如此,对于那些从事黄河水文化的创造者、研究者、粉丝个人或者组织,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分享和宣传黄河水文化成果,交流黄河水文化精髓。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黄河水文化传播扩散触及的人群范围无限地向外扩展,实现了文化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无缝对接。
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辅助政府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角度,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站或者即时通信工具,开展黄河水文化的线上文化展览、分享会、拍卖会等。尤其是要针对那些濒危的黄河水文化遗产项目,制定专项计划,引导公众关注,强调黄河水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文化宣传的财政经费支出,更是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在互联网空间,网络访问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特征是隐藏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中的传受双方身份不再显著,文化传受双方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其身份互换持续交替进行,在文化交流中,其交流的频次和深度呈现出迭代增长的趋势。黄河水文化的传播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发挥平台的便利性和直观性优势,使黄河水文化的保护传承更具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大数据技术提高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可视性
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数据”或“海量数据”,其特点是数据体量巨大,数据格式多样,数据时效明显,处理结果准确和数据价值丰厚。[2]事实上,数据体量大仅仅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表象,其根本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实现多层次交叉分析并验证事实真相。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验证和精确预测,有效规避风险,作出最明智的决策。
反观当下黄河水文化传播的现状,其主要手段还是借助传统媒体,期刊、图书和博物馆仍然是黄河水文化传播、交流和研究的主要阵地。以“黄河水文化”为关键词在各大主流搜索引擎中搜索结果显示,目前已建成的,以宣传黄河水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寥寥无几,其中多是以黄河水文化发展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网站。以“黄河水文化”为主题的数据库或者线上博物馆更是罕见。由此可见,当下有关黄河水文化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量非常缺乏,亟待补充和完善。因此,建立黄河水文化数字资源大数据库刻不容缓。黄河水文化数字资源大数据库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其层次架构,首层设文化综合数据库,其下再设置分支数据库,例如文字信息数据库、图片信息数据库、音频信息数据库、视频信息数据库、民俗工艺数据库等。
建立大数据库首先应收集已有的黄河水文化传统资源,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录入数据库。同时,整合现有的黄河水文化数字资源,实现黄河水文化资源的全部数据化、电子化。其次,将所有的数字资源导入到黄河水文化数字资源大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清理工作。再次,展开数据挖掘与分析,从大数据中得到新发现。最后,用柱形图、饼图和折线图等图表将有价值的信息向大众进行可视化展示。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大数据库的标准和数据匹配度,预留与中原文化、流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数据库之间的接口。以备未来数据量不断增加,方便与其他数据资源之间相互补充。更加有利于黄河水文化资源的共享和联通,为大数据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提高传播的可视化,利用各种可视化数据图、表、软件等形式,使大众受到传播内容的直接冲击。在充分了解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优化传播内容和方式,构建立体化和多维度的民族文化传播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以更直观可见的方式了解黄河水文化成果的状态、传播和资源配置动态,发现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地域差异、受众差异和影响力差异,以及目标受众群体的特点、偏好、兴趣和心理需求等。通过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定位出文化传播过程中受用户欢迎的黄河水文化题材,有针对性地分步分批对不同的黄河水文化内容制定具有广度差异和深度差异的传播,以便提高黄河水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黄河水文化传播的趣味性
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等多重技术手段,高效实现信息传播,在应用中具有明显的沉浸性特性。[3]虚拟技术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模拟人体的感官功能,当使用者佩戴虚拟现实眼镜设备后,会实现一种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的感受。这种技术有效升级了故事讲述和体验的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了新的感官享受,使目标体验内容变得更加多维、生动和饱满。
黄河水文化覆盖流域广阔,从黄河的上游到下游,跨越了九个省区,流域面积超过75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沿线的文化影响地区面临着地域跨度大、文化环境迥异、参与主体多元化等问题。基于大数据技术对黄河流域内的水文化资源的采集录入,可以利用3D全息影像技术进一步将黄河水文化资源的结构、形态、故事等进行细致地整合并恢复原貌,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融合展示,打破时空壁垒,让更多的黄河水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黄河水文化,感受黄河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同时,虚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黄河水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中。通过打造虚拟博物馆展厅,让参观者通过馆内的虚拟现实设备,初步领略博物馆的海量展品,有助于引导游客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观,同时也解决了由于节假日游客陡增造成的参观体验感下降等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头戴式虚拟设备的研发升级,虚拟博物馆的访问模式还可以在线实现。未来,对黄河水文化感兴趣的大众,只需要一个头戴虚拟现实眼镜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参观博物馆中的各项黄河水文化展品。这种方式不但打通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渠道,更打破了参观者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无法前往博物馆的愿望,及时有效地实现了黄河水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的目标。实际上,虚拟技术还能应用在黄河水文化文物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内部结构展示、手工艺制作和体验等方面。虚拟现实技术为黄河水文化赋予了现代气息,尤其是对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时尚新鲜的体验。
四、人工智能技术推进黄河水文化传播的高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文化创作者更精准地将文化内容与受众群体进行有效匹配,预测并判断出特定场景下受众个体的内在需求。解决黄河水文化有效传播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关注文化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地被大众接纳并分享。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对受众群体具备全面的了解和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跟踪与受众群体文化互动的足迹,统计大众在黄河水文化资源内容方面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行为逻辑等行为特征数据。综合大众的年龄特征、兴趣偏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指标,使用特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基于精准化智能推荐系统,实现受众对象和文化内容之间的双向连接,贴合大众文化学习和体验的需求。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处于特定地理位置的大众精准推送所在区域的黄河水文化信息。同时,在大数据技术对黄河水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分类的技术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打破数据类型的分类,将黄河水文化按照文化内容的类别细分为各个子集(例如,黄河水文化經典故事、文化人物、歌曲、戏曲、民俗手工艺等),以数据的形式加以展示。当大众想要了解黄河水文化某一类别的内容时,只需选择对应的文化内容即可。
更具创新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还可以支持黄河水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创建新的文化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声音、文字、图片等元素的识别,实现对音乐合成、文字筛选或者视频再加工和再创作。相关数据证明,完成一段为时两分钟的视频文件的收集、剪辑到渲染,人类需要花费4个小时,人工智能仅需要约30秒。人工智能视频制作的速度是人类的40倍,而成本仅为人类成本的千分之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内容产生的效率并且显著节约了人力投入成本。
五、区块链技术保护黄河水文化传播的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从提出至今刚满十年,目前还处于技术的新生探索阶段。从本质上讲,该技术是通过加密安全的分布式分类账本,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换方式。[4]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性允许任何交易被所有参与方注册、验证且透明可见。这种特性使其在文化行业中最常涉及的知识产权方面显得极为有用。同时,这种新创建数据库的透明度可以让艺术家在版权付费过程中受益。版权付费是指向版权所有者支付复制或者分发其版权材料的款项。通过区块链记录版权所有权和所有权变更,可以实现所有权的绝对清晰度。版权所有者辨识不清首先会导致版权费用收费不足,还可能导致版权纠纷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固定版权费嵌入智能合约中,可以立即实现自动支付版权费,解决文化行业常年积累的难题。
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可以简化整个文化行业的行业结构,排除不必要的中间人和第三方。有了这种技术,黄河水文化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有序,文化艺术创作者对出版商、文化公司和其他第三方的依赖性会降低。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和加密货币技术的结合还能使文化艺术创作者直接将其作品分发给文化消费者。
六、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黄河水文化迭代传播的革新。黄河水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发展离不开这些数字化手段,大众更需要借助新一代的信息化手段近距离、全方位、更安全地接触和学习黄河水文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都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传统的黄河水文化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水文化,熟悉黄河水文化,热爱黄河水文化。
[本文为2018年河南省科技智库调研课题“产业链视角下的河南省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HNKJZK-2019-35B)、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水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19BTQ0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陶书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条母亲河·多元文化带[J].中国三峡建设,2008(6):34-43.
[2]王玉.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250-251.
[3]陈长伟.人工智能+内容开启广电智媒体时代[J].有线电视技术,2017(11):26-29.
[4]龚雪.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前景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7):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