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法论文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之浅探

发布时间:2020-03-31 所属栏目:政法论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91

  一、习近平调查研究方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最早提出社会调查的思想,但是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创立无产阶级理论而工作,先后创作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多本著作。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正是因为他二人深入到实地进行社会调查,因此他们才坚信科学的论断,坚信在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理论参考》本刊将孜孜以求,努力把《理论参考》办成一份有价值、高品位的理论刊物,使其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理论思考和战略决策时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成为广大干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有益的精神食粮,成为各级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和理论宣传部门的教学、科研、宣传工作者欢迎的理论读物。

  在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俄国。它的成功离不开伟大领导人进行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判断,列宁为他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论是新经济政策的问世,还是战时仅仅是一个设想的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新思想的诞生,都离不开社会调查研究。而社会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列宁将其从马克思那的社会调查方法学习、继承了过来,并根据其国情应用并发扬。

  毛泽东同志同样具有卓绝的眼光,为了找到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路线,他开展了深入、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分析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毛泽东同志没有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薄弱,将革命中心集中于农村。此外,毛泽东同志以研究结果为基础,创作了《湖南农民考察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大批调查研究的论著。革命时期,正是以这些论著为理论指导,最后取得了的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党的思想路线作出重要指导,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在我国的成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也没有可做参考的经验,只能是不断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先找几个点成功后,再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最终到达全国,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下一步如何进行都是未知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从未抛弃过调查研究方法,一直不断继承和发展调查研究方法。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从当前实际出发,系统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国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加强情况下,被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度已经十分深入,每一项决策都对我国影响重大,这也就要求我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调查研究能力,把调查研究方法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对党和人民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調查研究思想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一直坚持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任何一种思想观点的形成和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习近平的社会调查思想也是如此,习近平的社会调查研究思想大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一) 调查研究思想的“萌芽”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延安的插队岁月是他很多基本观念和特点的启程点,而正定是他从政的起点,很多思想可以在正定时期找到源头。七年的知青岁月和在河北正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听取群众意见、更好决策有重要作用,但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是理论阐述和感性认识,可谓是调查研究的“萌芽”时期。

  (二)调查研究思想的“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上海两年零四个月期间,这一期间也是习近平调查研究活动最广泛、最丰富的,调研成果最卓越的时期。1985年6月起,初到厦门的他开始进行调查研究,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在1988年5月时,在辖区内的每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到一月后,他远赴闽东宁德上任,上任的前三个月,他都冲在调研前线,基本上每隔两天就要换一个县区进行调研,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将闽东九县以及各县附属乡镇与村庄的情况摸了个遍。在闽东任职的期间他不知疲倦般地重复前三个月的生活,不停调查研究。 直到2002年,他被调往浙江任职,用了一年的时间,将该省近百个县市区调研完毕,其后其前往上海任职,再次花费了七个月,将全市共19个区县,全部调研完毕。正是这些丰富的调查结果,为他产生一大批卓越的理论成果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很多当地发展规划都影响至今,如闽东摆脱贫困的设想、浙江“八八战略”等。

  (三) 调查研究思想的“成熟”时期

  习近平的调查研究思想经历了长期的时间沉淀和实践检验,逐步走向科学、系统、成熟、完善。例如,从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出发,阐述了调查研究必须把握“深、实、细、准、效”五字要诀,同时,调查研究的方法影响着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这一点表明主动学习科学的调查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以及方法确定后需要制定的一些标准等等。

  仔细研究后可知,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等多位伟人的调查研究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优秀品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在其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三、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内涵

  相比于其他社会活动而言,调查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它建立在科学理论依据之上,将实践与理论相有机结合,注重继承和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遇到的问题,从产生的问题出发,并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对调查材料深入分析,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严重程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透彻、详细的阐述。所谓调查研究, 无非是进行调查了解与进行研究分析两个步骤。调查为的是准确而全面地得出事情的真相,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这就好比“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没有全面深刻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最后还是草率决策,纸上谈兵。调查之后必须要进行研究分析,否则调查了解的意义不大,要从调查结果中总结规律,发现本质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得到解决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在这一社会活动中,只调查不研究不行,只研究不调查也不行,就如同“学与思的关系”,只有既调查又研究才能高效、有质量地解决问题。

  此外,不能为了搞调查研究而进行调查研究,搞面子工程、花瓶工程,对于调查研究的质量还需要衡量判断,否则会浪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也没能办成“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 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 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 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 看调研成果的运用, 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调查研究的目的最终归结于解决好实际问题,因此,评价一个调查研究质量的高低,并不是看你调研的持续时间多么长、范围多么大、报告写得多么好,而是要看你的调查研究是否有效果、是否有价值、 是否最终解决了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民是你调查研究的“法官”,对于调查成果的质量还是由人民说了算,人民最有权评价你的调查研究怎么样。

  四、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的时代价值

  面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要更加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面对问题时找到问题源头,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才可促进我国强国目标的实现。

  (一)调查研究有助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可明显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调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围绕群众开展工作,又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坚持向人民了解人民的意愿,确保可在做决策之前,对人民的意见有充分的了解,重视普通百姓的建议与意愿,并采取多种方式来征求意见,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优先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发动群众的力量,确保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并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只有坚持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最终取得成功。

  (二)调查研究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地调查,对得出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可以总结概括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据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决策。面对新时代的复杂性,我们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问题,使调查研究更为深入,才能灵活面对复杂变化的形势,特别是要深入到基层,不要只是走过场,浅尝辄止,要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确保了解到真正的具体的情况之后,再针对了解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解决方案。

  (三)调查研究有助于新时代更好地决策

  调查研究是决策不可或缺的前奏,没有进行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易产生偏差。因此,领导干部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老百姓交谈,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得到真真正正反映实际情况的调查材料,以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正确的决策。调查研究的过程千万不能马虎,也不能因为怕出错而省略。新时代,我们可以深入到基层,了解百姓所想,答百姓之难,解百姓之苦,做出科学的决策,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螺丝一个钉”,发现一个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百姓富裕起来,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

  习近平关于社会调查的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又有现实为支撑,在长期不断地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又为新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将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展现出勃勃生机和熠熠光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新的理论依据。

  注释: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1.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001).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