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论文

浅析线性素描课程在美术院校基础教学体系中的建构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4-15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素描出发,站在西式美学教育的角度去剖析线性素描课程在现今美术院校中所承担的美学任务,从课程本身的设置去分析线性素描在当下美学教育中出现和如何构建的问题。线性素描课程作为造型训练的一门课程,作为继承“线”艺术特有的艺术美感以及探索线表现形式的训练课程,对探索“线”艺术的规律,培养线性素描艺术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线性素描;课程;构建;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教育刊物。为了突出期刊特色,凝练学科方向,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教育研究》从2009年起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本刊将紧密围绕教育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组发稿件,开展讨论与交流,以推动教育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在视觉形态中,线条是点的运动轨迹,是物象轮廓和结构的基本形式。而线性素描的表现方式作为视觉感知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既是大众心中直接表达精神物语,也是世界各个民族劳动与情感的图式载体。在西方文化的进程中,旧石器时期洞穴壁画中的线性表现语言呈现了西方人类早期的文明图式。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线性的艺术表达象征着一种美学风范与古典原则。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线描既是甲骨文和青铜器上游动的线条,又是古陶上丰富的纹理。由此可见,“线”是古老而重要的表达思想和文化的艺术样式。18世纪后,随着照相机的发明及照片的广泛使用,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于艺术本体语言的重新思考,线条作为绘画最原始的基本元素之一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因此,“线条”作为绘画表现语言中最传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重新回到中西绘画表现的着眼点中,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了独立品格的美学范式。线性素描课程的设立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线性”语言的角度观察物象,学会感受、分析物象特征,然后从“线”形式美的角度出发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一、线性素描课程的教学性质

  线性素描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线”的训练,了解和掌握线造型的基本规律、思维方法和审美取向,通过讲解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线”的美学历程,了解线性元素在造型艺术审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线性素描课程以“线”作为切入点,教会学生选择不同的视角来进行观察,主动地带有创作思维的方式去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和抽离出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元素,并按照一定审美趣味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构成画面,通过这个过程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方法、思考方式、绘画语言等。同时,“线”造型训练是贯穿整个一年级基础训练的重中之“重”,所以线性素描课程也要解决造型中的本质问题。通过要求学生用线造型引导学生关注形体结构穿插的实质,即线是体块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能够摆脱光影的束缚,用另一种崭新的观察方法、绘画思维方式去理解造型的本源。

  当今随着国内艺术类院校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特别是对素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使得素描课程在样式、表现内容上和材料上都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全因素素描体系)和80年代包豪斯的结构素描体系的引入,到如今,各大美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素描风格特点,并开发出了一些特点鲜明的素描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王华祥老师的《将错就错》课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曹力老师的《线构成》课程,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苏海江老师的《精微素描》课程,等等,体现我国美术教学既有吸收了西方传统教学的理念也有总结继承我国传统绘画教学的成果。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引进与学习、挖掘与传承之后,沉淀和积累了许多有效的、优秀的教学样式和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特点鲜明的教学体系。

  二、线性素描课程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线性素描课程首先是要对线性素描的概念理解到位,教师如果对线性素描中“线性”的理解含糊不清,会使得课程内容和作业呈现出往白描或者速写偏向的问题,这样去理解线性素描课程往往有所狭义化和片面化。美术院校素描课程中的“线性素描”偏重以“线”为主要表现方式,它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多元的,它的材料是多样化的,它包含了中西绘画中关于造型、透视、构图、解剖、空间、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白描”以寻求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并赋予东方审美韵味表现为契合点,是中国传统笔墨表现力的外延,其审美核心是物象的写意性追求。而“速写”更多以“小”“快”“记录性”为基本要素,训练更多倾向于对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等的培养。当然,这三种线性的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相似和关联,我们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训练观察方法和磨练造型技巧,调整造型观念,探索绘画风格。

  线性素描课程应该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多种样式艺术语言的培养。往往课堂写生训练常常会给人枯燥、乏味的沉重感,因此,要把握好每节课堂的训练目标,训练方式如何递进,如何从“速写式”的人物基本动态转移到线性语言的表现,如何从描摹到提炼,如何从单一的人物形象记录到形成画面个人趣味,等等。尊重客观教学需求,尊重艺术规律,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课程很好地适应当前美術基础教学要求。

  三、线性素描课程培养方式的探索

  线性素描课程应重视审美训练和思维认识过程的培养。英国艺术史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表述:“仅从一条线的质量,就可以断定该作品是否出于一位好画家之手。”因此,怎么看、怎么识别鉴赏好的“线”很重要,所以,线性素描课程首要应该是提高学生鉴赏力、审美判断力。一开始就要拔高学生们对“线”的品质的理解,把握“线”的质量,这对线性素描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所说的鉴赏,包括了“欣赏”与“鉴别”两个部分。欣赏是要剖析古今中外各式“线”艺术的种类和艺术特点,了解“线”艺术中典型的艺术案例、艺术流派、代表画家等。鉴赏是要学生们从经典中体会到好的“线”语言范式,识别低层次的线表现,从而在美术史的学习中体会了解高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了解线、认识线,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焕发出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临摹是启发和锻炼学生们思维方式的关键一环。就像学习写作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名家作品来学习总结创作规律并提高自己的品位一样,临摹在绘画学习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大师作品的临摹去体会作者的线的意图和美感。临摹是需要开动脑筋思维的,要学会“读画”,临什么?怎么临?如果说线性的语言是提炼和概括,那么,名家大师们在作品中提炼了什么?概括了什么?是需要在临摹过程中读懂、读透的。所以临摹一张画不仅仅是临摹画面的技术成分,更应该理解和分析画理,并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对于线的理解。例如:线元素对画面进行重构的方式有哪些?线图形归纳的规律都有哪些?线的材质感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开始逐渐锻炼自己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来归纳、提炼对象中的线元素,并结合自己的关注点、情绪和思考对提炼出的线元素进行重组。

  线性素描的课程必须强化线造型训练和线性语言思维的引导。线性素描的线造型训练是以明确物象的“形”为重点展开的,着重研究线条如何表现形体,如何因“形”而发是去提炼和概括物象的精神内涵。课堂的写生训练则应该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线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如果只注重画面表面形式效果而忽视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那就是本末倒置。线造型不能凭空进行,需要以物象的特征为起点,线的表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否则课程的线性语言的探索便无从展开。在课堂的写生训练中,学生根据物象进行描绘,是一种锻炼观察、思考,提炼造型的方法,它使学生在眼、脑、手的一致性、联动性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从各种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来归纳、提炼对象中的线造型。

  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老师在《线性素描》一文里提到,“造型能力指在画上创造有意味图形构成的能力”,还有“有意味的造型来自感悟深切的造型意识,造型意识又能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会产生情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造型意识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物象的明晰和对画面的形态构成的理解之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年级的阶段,老师应该给学生一种信心、一种态度,让学生沉下心,从最基本的观察入手,抓准确,抓细致,打好扎实的对“形”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基本功,使学生学会面对物象时有判断整体的观察力、客观的分析能力,从而掌握面对物象时如何用线性素描表现造型的理解能力。

  线性素描的课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勤学多练,鼓励个性化的表现语言探索。线的造型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和西方艺术史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范式,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的观念强调了线条的写意性,“十八描”的线条技法既有瘦硬绵长又有粗犷厚重,既有简洁明快又有顿挫鲜明。西方绘画史中的达·芬奇、安格尔、荷尔拜因、席勒、毕加索等画家的线性素描都独具个性,这些线性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画家根据对象以及个人情感而提炼创造总结的,是我们线性素描教学中可以吸收借鉴的经典范例。即使西方和中国绘画的“线”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但他们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也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线创作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题构思、联想去展开创作思维,“线”作为情感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表现,更多是画者思维与情感的媒介和手段。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全因素素描造型训练,从一周到四周的素描色调练习,直线打稿、反复排线、照片化的结构关系等使得绘画的灵动、夸张、直觉荡然无存。这是素描课程单一化的结果。所以线条在画面中无论它的属性或者功能如何,都要通过艺术家结合自身的视角和思维来实现,在“似”与“不似”之间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物象特点中的“意象”,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使情感和思想在创作中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受物象本身真实的形态以及时间、空间的束缚,用心去观看,用心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把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再把胸中之“竹”呈现为手中之“竹”,这样才能表现出具有个人情感意味的造型。在创作过程中,把技能和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形成具有个性化风格的艺术样式,能够激起观者在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更有趣味而且耐读。

  结语

  线性素描的课程教学应该要有针对性,课程目的要明确,注重各个课程环节的衔接,重视课程过程中的思维引导与训练,鼓励学生探索表现语言的各种可能性。注重对刻画物象特性的理解,培养从描绘物象造型过渡到对情感的抒发和趣味的再创作,从而能够达到对于线性语言能力的把控。线性素描的课程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艺术理论的积累、创作思维的提高等渐进式的展开,要本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学理念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使线性素描课程的教学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和普及。

  學习线性素描最终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用线元素来描绘客观物象,这只是一种训练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观察方式,并锻炼我们解构和重组客观物象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在今后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线性素描或者说是素描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准确造型,它应该是的美术院校习作精神范式、绘画创作的探索样式、独立的语言模式等,无论是用线造型还是明暗表现的素描样式,与过去的素描表现手段相对比,当今的表现方式更趋于直接性、多元化,线性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它的课程评判标准也应该趋向于多元和宽泛。要做到这点,对于当下的从事绘画教学的教员和高等专业院校的评价体系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注释:

  *本文为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线性素描课程理论构建与教学改革实践”(2017JGB319)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思睿.西方绘画中线的使用[J].美术大观,2011(11).

  [2]刘永平.关于素描中线造型的认识[J].美术大观,2009(2).

  [3]关雪芹.浅析线描类课程的教学改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4]戴进.谈线描教学的基本模式[J].艺术科技,2014(3).

  [5]赵晓.线条之万象[J].文艺争鸣,2010(24).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