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闽东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闽东渔业加快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海水养殖;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渔业科学进展》(双月刊)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水产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原刊名为《海洋水产研究》,2009年更名为《渔业科学进展》,为中国水产领域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已经成为我国渔业水产科学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宁德又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拥有三都澳、沙埕港等优良港湾,三都澳水域面积714 km2,口小腹大,不冻不淤、是世界上少有的深水良港[1]。闽东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产业是闽东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是闽东地区的海水养殖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也愈来愈暴露出养殖秩序亟待规范、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因此促进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1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建立在水域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约束条件下,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物质装备,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型发展模式[2]。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从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素,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最大程度减少了养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水产品。

  1.1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4],新发展理念为包括海水养殖在内的渔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5]。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十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文件要求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6],因此,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对于水产养殖业的要求。

  1.2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要求

  1985年中央为解决“吃鱼难”问题,确定 “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后,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7]。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4 991.1万t,与1986年的445.23万t相比,三十二年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10倍以上[8]。但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增长,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大众产品过剩,名、特、优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高端水产品进口量却年年攀升[9]。以海水养殖为例,海水养殖存在效率较低、方式落后、品种单一和结构雷同等方面的问题[10]。因此,水产养殖亟需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开展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供优质和安全的养殖产品。

  1.3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依靠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投入,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高等问题[6],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影响,也不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投喂小杂鱼利用率不高,容易引发养殖区水质富营养化。部分养殖户过于追求单位产量,高密度养殖造成病害频发,滥用抗生素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传统网箱养殖泡沫浮球易老化形成海漂垃圾,影响海洋景观。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水产养殖业必须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从追求增产转变为追求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闽东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闽东渔业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近年来该市渔业经济发展较快,打造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鲍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是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域,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产业成为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2019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81.0万t,占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的94.5%,海水养殖产值171.1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2 504元。

  2.1优势品种发展态势较好

  闽东海水养殖优势突出,拥有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鲍鱼等优势特色品种。闽东作为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目前大黄鱼产业已形成由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和渔药饲料、渔机网具制造、仓储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在上述优势特色品种中,2019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16.4万t,占全国80%以上,在全省及至全国海水养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国最大规模海水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11]。刺参是从北方引进的名贵养殖品种,2019年刺参产量1.8万t,占全国产量的10%以上,是全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2019年海带产量达19.1万t,占全省20%以上。闽东是坛紫菜的主产区,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省首位,2019年紫菜产量2.7万t,占全省40%左右。2019年鲍产量达2.4万t,占全省的近20%,主要养殖品种为皱纹盘鲍及其杂交种,近年来部分养殖户开展了“南北接力”养殖,有效避开南方夏季高温期对鲍生长和存活造成的不良影响[12],提高了养殖效益。

  2.2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市水产育苗场近200家,以海水育苗场为主,主要育苗品种包括大黄鱼、鲈鱼、真鲷、石斑鱼、黄姑鱼、香鱼等鱼类,牡蛎、泥蚶、缢蛏、花蛤、贻贝、鲍、红螺等贝类,海带、坛紫菜等藻类及乌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是全国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海水鱼类和贝类育苗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已获批建设国家级大黄鱼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遗传育种中心各1家。全市省级以上原良种场6家,市级良种场2家。

  2.3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2018年7月起,闽东开展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海域禁养区内海上养殖全部清退,养殖区和限养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养殖、依规管理,将养殖区和限养区内的传统渔排养殖全面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渔排或深水抗风浪大网箱,贝藻类养殖全面升级使用环保塑胶浮球,并着力提升硬件配套设施水平,努力实现产品提质增效,强力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设施升级,养殖规范,闽东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13]。无度无序无质的养殖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改造升级后的塑胶养殖设施不仅抗风浪能力强,而且增加了养殖水体、提升了产品品质,海洋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去年以来多次出现在三都澳和沙埕港海域。闽东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经验做法,将辐射带动全省海上养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14]。

  2.4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加强

  持续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通过追溯初步实现了“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根据福建省的统一部署,全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建设工作,2019年4月份正式启动,追溯对象为在工商登记注册的食用水产品生产企业、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同时鼓励个体养殖户参加。截至2019年11月22日,已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系统的生产主体为456家,三项记录录入15 502条,每家生产主体平均填报34条。纳入“一品一码”追溯体系企业涵盖全市大部分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不含养殖散户),种类涉及大黄鱼、海带、紫菜、鲍鱼等。

  2.5水产养殖新业态发展较快

  物联网及远程监测、监控等技术在工厂化循环水车间、高标准池塘、深水大网箱等现代养殖设施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大型湾外智能化深水抗风浪养殖平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福鼎市“单柱半潜式深海渔场”即将完工交付使用;水产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中国大黄鱼之都”“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等称号。目前全市渔业行业驰名商标达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6件,省级名牌产品达20个,省著名商标45件,6个品种列入全国首批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渔业名品名标数量在全省居于前列;渔旅结合、休闲渔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水乡渔村达29家,通过举办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摄影大赛等活动,渔旅融合不断加快,涌现出蕉城金贝尔海洋牧场、霞浦滩涂摄影等典型案例。

  3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近年来闽东海水养殖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受到多方因素制约,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产业布局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足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产业布局不够规范合理

  闽东海水养殖主要集中于港湾和近岸10 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海域,湾外20 m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基本未开发利用。由于三都澳和沙埕港等内湾海域自然條件适合海水养殖,近年来海水养殖效益较好,大批沿海群众通过从事海水养殖生产脱贫致富。受经济效益驱使,湾内渔排、藻类养殖无序无度发展的现象较为明显,部分养殖区域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病害频发,既影响了养殖效益,也容易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2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上世纪90年代闽东水产科技人员在全国率先突破大黄鱼人工繁育难题后,大黄鱼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大黄鱼产业为例,虽然闽东水产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攻关实现大黄鱼产业化,但近年来大黄鱼良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配合饲料等方面技术创新停滞不前,大黄鱼产业发展存在着缺乏良种支撑、配合饲料利用率不高、病害频发等问题[15],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3.3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闽东从事海水养殖的大部分为个体养殖户,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养殖户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不强,存在滥用渔药、不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现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渔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生产和销售及使用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但实践中渔业投入品管理不规范,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及科学使用是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点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薄弱,县和乡镇监管机构基本不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监测手段主要是快速检测,而快检只做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

  4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建议

  根据闽东海域优良港湾和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闽东海水养殖发展应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围绕“渔业旺、渔村美、渔民富”的发展愿景,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全力推动三都澳、沙埕港湾内的海水养殖转型升级,拓展湾外深远海养殖,强化渔旅结合、港村结合,扶龙头、壮品牌,打造多品种百亿产业链。

  4.1规范海上养殖管理

  严格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按照《宁德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养殖区进行合理布局。继续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对于生态红线、保护区、航道、军用锚地等禁养区海域内的违规养殖设施依法依规进行清退,规范海上养殖秩序,建立完善海上养殖长效管控机制。实行持证养殖,加快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发放进度,确保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比例达到95%以上。

  4.2推进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随着航运、重点项目、城市建设等其它用海需求扩大,传统的海水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发展受到限制,结合闽东海水养殖实际情况,下一步闽东海水养殖应当推进“升改—上岸—外拓”的升级改造模式。调整优化湾内养殖布局,大力开展传统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将原来的破旧泡沫渔排养殖全面升级改造为环保塑胶渔排和深水大网箱,将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养殖使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全面升级使用环保塑胶浮球,有效减少海飘垃圾来源。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开发利用湾外海域,推进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单柱半潜式深海渔场、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湾外“海洋牧场”,有效拓展海水增养殖空间。

  4.3完善海水养殖原良种体系

  发挥好国家级大黄鱼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苗种龙头企业。围绕大黄鱼、海带、紫菜等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强化产学研合作,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效、抗病力强的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苗种,提高渔业增养殖良种覆盖率。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管理,以大黄鱼为重点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切实提高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平。

  4.4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緊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广使用深水抗风浪大网箱。组织研发经济适用的大黄鱼全人工配合饲料,提升大黄鱼等海水鱼类养殖人工配合饲料使用比例,逐步淘汰冰鲜小杂鱼投喂。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鱼、贝、藻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发挥好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藻类养殖的碳汇作用,有效增加渔业碳汇,提升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水平。

  4.5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水产养殖“三项记录”(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制度,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品一码”建设,落实好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把好产地和市场两个关口。加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水产养殖执法力度,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密切衔接。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广泛开展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宣传指导,引导养殖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渔药。

  4.6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完善水产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渔业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优化提升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基地,建设海上田园发展旅游观光,全力推进渔旅结合、港村融合等渔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品加工流通,支持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拓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渠道。

  参考文献:

  [1] 兰如春.亟待开发的深水良港──三都澳[J].中国水运,1997(6):34-35.

  [2] 卢昌彩.推进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格局的思考[J].中国水产,2018(5):28-31.

  [3] 陈家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思考—以水产养殖为例[J].农业部管理干部党报,2018(2):5-6.

  [4]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05.

  [5] 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技推广,2017(12):69-71.

  [6] 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J].农业农村部公报,2019(2):24-28.

  [7] 刘子飞,赵文武.我国水产养殖40年: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上) [J].科学养鱼,2018(12):1-3.

  [8]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7

  [9] 刘子飞,赵文武.我国水产养殖40年: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下) [J].科学养鱼,2019(1):1-3.

  [10] 祁凤梅,高小玲.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海洋渔业[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12):28-32.

  [11] 林培华.大黄鱼室内低盐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9(2):60-61.

  [12] 林位琅.黄洪龙.陈洪清,等.福建鲍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水产,2018(12):83-86.

  [13] 肖琪.这里,海面洁净—福建省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N].中国环境报,2019 -8-16(01).

  [14]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创新绿色发展方式 打造渔业生态文明 福建省水产养殖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N].中国渔业报,2019-10-21(B02).

  [15] 王凡.廖碧钗.孙敏秋,等.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水产,2019(3):45-49.

  (收稿日期:2020-03-14)

  基金项目:2019年宁德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陈洪清(1977-),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水增养殖与病害防治。E-mail:26312512@ qq.com。DOI:10.3969/j.issn.1004-6755.2020.04.016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