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辽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从地理区位禀赋、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经济基础、政策环境、腹地和市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其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根据SWOT模型的分析结论,从不同层面与视角,重新审视了辽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辽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布局。
[关键词] 一带一路;SWOT;发展战略;发展布局
1 概 况
辽宁“一带一路”建设,既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业发展、通关便利化等内在因素,又关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更需要国际间、区域间、城际间的密切联系和保障,必须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明晰“一带一路”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才能切实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 SWOT分析方法
所谓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等列举出来,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到具有决策导向和战略意义的结论。采用SWOT方法,可以科学分析辽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指导、支撑辽宁“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发展定位及目标的设定。分析因素包括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经济基础、政策环境、腹地和市场等方面。
2.1 地理区位禀赋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沿海沿边的省份,是东北地区的对外门户,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日本、韩国与欧洲进行对外贸易的最便捷通道。
2.2 交通运输基础
辽宁铁路网、公路网密度高,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充足,港口与铁路的“港站一体化”衔接良好,海铁联运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公路集输运能力充足,运营和发展联通亚洲和欧洲的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基础较好。
2.3 产业经济基础
优势:拥有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农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与欧洲、俄罗斯、蒙古等国家优势互补。对欧盟、东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呈增长态势,英国、美国、俄罗斯则是辽宁省境外投资的主要国家。
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辽宁带来更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会,如果利用好辽宁的区位、港口、资源、交通等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加辽宁的出口规模,促进更多产业在辽宁落地。
挑战: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使辽宁丧失“人口红利”优势,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出口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只能依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压力高于其他地区。
2.4 政策环境
国家和辽宁出台了一系列指导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及规划,为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工程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诸多方向,为交通运输引领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5 腹地和市场
优势:辽宁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出海口,拥有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广袤稳定的发展腹地(绝对腹地)。地理区位优势加之“辽满欧”的开通使得辽宁沿海港口的腹地进一步拓展至东南沿海、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对腹地)。
劣势:辽宁腹地和本地产业结构基本同质,导致对外贸易运输结构中货物出口多、进口少,造成目前运营的“营满欧”班列中存在去程满箱、返程空箱的现象,从而直接拉升了通道运营成本,不利于大通道的可持续发展。
机遇:可以借“一带一路”契机做大做强辽宁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通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先进运输组织模式,进一步拓展腹地空间及贸易货物的种类。
挑战:“苏满欧”的开通大大压缩了“辽满欧”的腹地范围(相对腹地);同时,“苏满欧”吸引了高附加值货物向苏州集聚,进而影响辽宁利用交通运输推动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3 辽宁老工业基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布局
根据SWOT模型的分析结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同层面视角下的辽宁的“一带一路”建设,其功能与形态差异性明显。在世界和国家贸易视角下,辽宁是一个“点”的形态,更多被视为“一带一路”中的一条通道和一个枢纽。而在本土视角下,辽宁则是一个“面”的形态,大通道这条“线”表现为多通道、多層级、多功能、多模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
目前,辽宁对外贸易主要腹地是东南沿海和日韩,它们在辽宁对外贸易额中的比例大致为65∶35;货物的主要市场是俄罗斯和欧洲。对外贸易腹地和市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辽宁“一带一路”的主要空间走向应该为西向。从潜在对外贸易腹地来看,蒙古国和内蒙古东部能源矿产具有巨大的出海潜力,并由此产生北向综合交通运输需求。
综上分析,腹地与市场因素决定了辽宁“一带一路”大通道应该以向西(欧洲、蒙古、俄罗斯欧洲部分)和向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主。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红刚.区域性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规划与发展[J].公路,2008(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