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管理论文

人口密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所属栏目:管理论文

  人口密度作为抽样调查唯一的统计标志,除了它具有超然于经济和社会实体具体指标的属性,而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在统计的时段内(一般不超过 5 年)非常稳定。人口密度除了这些优点之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特殊的地貌类型的地区,是否还具有普遍性呢?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人口与社会》(季刊)创刊于1985年,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社会科学类期刊,其前身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读者对象为从事人口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的高校师生及人口计生、社会管理部门人员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研究和制定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时候,必然要从各地情况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会一刀切。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时,必然要考虑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是否具有普遍相关性,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为此,我们分别选取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有代表性的江苏、湖南和四川三个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十一个县,以及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四个特殊地貌类型的地区,看看从 1980 年到 2010 年,这三十年人口密度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相关性。

  一、三省十一县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大家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省份,与我国中部存在落差,与西部差距更不是在二三十年。即使在一个省内部也发展差距非常大。就像沿海发达省份,省内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别可达一二十年之巨!我国西部省份,由于长期交通不便,差距更是巨大。

  所以,我们在向各省索取资料的时候,特别告知,要将各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和阶段的地区,随机选择一个县(县级市)作为我们研究的样本数据。现将三省十一县人口密度和 GDP 相关性历表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显著性水平 10%的情况下,十一个县相关系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告诉我们:自 1980-2010 年,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我国各地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社会经济也都在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增长。反过来,随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的聚集效应开始体现,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互相促进。

  二、三省十一县人口密度的稳定性分析

  我 国 在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三 十 年(1980-2010年),是高速度、宽领域、全覆盖地增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我们定量分析表明:人口密度增长的同时,全国各地社会经济都同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如果想把人口密度作为区域调查(抽样调查)的唯一标志,必须同时满足:在一定的时期(统计上通常是五年)人口密度变化不大,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很小,也就是说,人口密度必须具备稳定性。下面,我们就拿三省十一个县的资料作进一步分析。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GDP 增长最快的是长沙县,三十年增长了 226.66 倍,同时期,人口密度才增加了 15%,GDP 增长是人口密度增长的1511 倍 ! 再 看 2005-2010 年 的 五 年 ,GDP 增 长 了2.19 倍,同时期,人口密度只增加了 1%,GDP 增长是人口密度增长的 219 倍!人口密度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我们再看,GDP 增长最慢的炉霍县,三十 年 增 长 了 22.17 倍 ,同 时 期 ,人 口 密 度 增 加 了33%,GDP 增长是人口密度增长的 67.18 倍。2005-2010 年的五年,GDP 增长了 1.73 倍,同时期,人口密度为零增长。表明这五年,炉霍县人口增长趋于稳定,但是经济发展依然强劲,这是前期二十五年人口集聚和打下经济基础的结果。

  最后,我们看看,GDP 增长处于中间的宝应市,三十年增长了 91.64 倍,同期,人口密度增加了9%,GDP 增长是人口密度增长的 1018 倍。再看2005-2010 年的五年,GDP 增长了 1.87 倍,同时期,人口密度增加是 0.3%,GDP 增长是人口密度增加的 623 倍。人口密度增长,对于 GDP 增长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都是高速成倍的增长,而同时期,人口密度虽然同步增加,在统计的五年期间,是稳定的,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区域调查(抽样调查)标志的条件。

  三、我国特殊地貌四省区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

  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分别属于沙漠、高寒、草地、森林覆盖大面积的区域。对于这样特殊的地貌类型,是否也存在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呢?这是许多人带有的疑惑。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

  这四个省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大部分土地不适合人类居住,或者人迹稀少,或者居住分散。大家只要看看人口密度就可以知道。

  我们先来看新疆。新疆面积是166万平方千米,其中沙漠面积42.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土地面积25.48%.戈壁面积29.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土地面积的17.65%.沙漠、戈壁面积共71.6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雅丹地貌、雪山冰川地貌,高原湖泊等等。有文章说,新疆绝大多数人居住在6万平方千米的绿洲里。即使如此,1980-2010的三十年,人口密度增加了62.5%,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GDP增长了101.78倍,是同期人口密度增长的163倍。

  其次,我们来看青海。青海面积是72.10万平方千米,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千米,光纳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试验区就占青海总面积的54.6%(资料来源:青海省草原总站)。还有大片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计2772.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64%.与新疆类似,人们主要集中在一些宜居地,占全省面积不到10%的土地上。即使如此,1980-2010的三十年,人口密度增加了60%,社会经济增长了78.56倍,是同期人口密度增长的128倍。

  再次,我们来看内蒙古。内蒙古面积是118.3万平方千米,有腾格里沙漠,面积4.27万平方千米;巴丹吉林沙漠,面积4.7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652万亩和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集聚着四大沙漠和四大沙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总面积占比高达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人类就在不到39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生存。1980-2010年的三十年,人口密度增加了33%,社会经济发展增长了169.88倍,是同期人口密度增长的 515 倍。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所做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 说 ,2015 年 内 蒙 古 人 均 GDP 为 1.15 万美元。

  第四,我们来看黑龙江。黑龙江面积是 47 万平 方 千 米 ,森 林 覆 盖 率 是 45.73% . 草 原 面 积 为753.18 万公顷(=7.5318 万平方千米)。二项相加为29 万平方千米。人们生活在 18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1980-2010 三十年,人口密度增加了 17%,经济发展了 46.92 倍,是同时期人口密度增长的 276 倍。

  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这四个省区涵盖了不适宜人类居住或大规模集聚居住的各种地貌类型。人类生存空间占本省区面积三分之一,到只有占 6%的土地上生活。在这样的极端地理和气 候 环 境 下 ,人 们 依 然 顽 强 的 生 活 和 劳 动 着 .

  1980-2010 年,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从 GDP 最少增长 46.92 倍,到169.88 倍,而同时期人口密度增加从 128 倍,到 515倍 . 这 再 一 次 说 明 了 ,在 这 段 时 期(1980-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人口密度的稳定性再一次得到验证。

  四、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普遍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个统计抽样调查的标志,如果在一个国家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就有了 普 遍 推 广 应 用 价 值 . 具 体 来 说 可 以 有 如 下几点:

  1. 在统一的国家行政管辖区域内,虽然像我国这样区域广袤,地貌类型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像我国东部沿海省份,许多市县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就以 2015 年全国十强市县第十名,山东省荣成市人均 GDP 接近十万元,比北京市人均八万元还高二万元,按当前汇率,相当于人均 GDP 达到 15000 美元。已经远超过人均10000 美元发达国家的标准(2005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2015 年平均汇率计算,中国 31 个省份中已有 10 个省份人均 GDP 超过1 万美元,这些省份常住人口数量总和超过 5 亿人。”同时,我国还有 7000 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许多西部县乡虽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己和自己纵向比,三十年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横向比,发展速度就落后发达地区一大截。不过,用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呈现同步正相关。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行政管辖区域内,即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地区,在一个统计(五年)时期内,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具有普遍性。

  2. 在一个国家行政管辖区域内,即使地貌类型差异巨大的地区,比如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只要实行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执行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在一个统计(五年)时期内,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具有普遍性。

  3. 人口密度的稳定性,对于推断统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通常意义的统计(五年)时期内,如果作为统计标志不稳定的,就需要年年变动,光单项抽样调查就需要增加五倍的费用。何况是政府各部门成百上千项抽样调查,可以因此节省多少调查经费!由于人口密度具有稳定性,同时对各地具有普遍性,就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项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之中。作为唯一统一的标志,可以为抽样调查节省大量经费,真正做到省时省钱省力。

  我国自 1980 年到 2010 年,每年 GDP 平均增速是 10%以上。不过,进入本世纪以来,靠粗放式外延扩张建设,靠政府投入搞基建拉动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要转变生产方式,主要靠科技创新和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来发展经济。虽然我国自 2015 年全面放开1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估计还会延续一二十年。在 2030 年之前,可以继续作为我们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朱震葆 .《人口密度的统计价值》“.统计研究”,2002.3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2001 年二等奖 .

  [2]朱震葆 .《人口集聚和人口密度稳定性初探》。“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2.

  [3]朱震葆 .《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9.

  [4] 朱 震 葆 .《人 口 密 度 :在 不 长 时 间 段 具 有 稳 定性》“.四川省情”,2014.12.

内容推荐